超長預售=花錢受氣?
近日,某博主痛批一些網紅店的超長預售現象,“你春天買的衣服夏天它到了”。
此言一出即引發(fā)網友共鳴,大家紛紛“炮轟”這一模式:
“冬天買的衣服快到夏天了還沒發(fā)貨,預售是在考驗我對店家的忠誠度嗎?”“誰說顧客是上帝?現在的賣家才是!”“我是來花錢的,不是來受氣的!”……
大家有多討厭超長預售?中國新聞網微博18日發(fā)起投票【你如何看待電商超長預售的做法?】,截至發(fā)稿,僅有不足3%的網友能理解商家這種行為。
另有近45%的網友選擇“預售可以,‘超長’不行”。
“網購+預售”
成新標配?
網友們之所以對超長預售深惡痛絕,是因為他們或多或少都被“傷害”過。
90后女孩劉佳表示,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,網購和預售好像成了標配,“最近春暖花開,氣溫回升,本來想買點漂亮衣服出去踏春游玩,結果一看喜歡的裙子都是預售,明明才4月中旬,店鋪卻要等到5月30日才能發(fā)貨,想想還是放棄了?!?/p>
這類的網購情況她遇見了好幾次,預售時間少則一個星期,多則一個月,再這樣下去,她都要戒掉網購了 。
相比超長的等待時間,商家們在超長預售中的“騷操作”更讓消費者們難以忍受:
江蘇省消保委近日接到了趙女士的投訴:“我3月10日在網上買的鮮花,店鋪頁面顯示最晚3月27日前發(fā)貨,當時想著17天雖然長,也忍一忍吧。但15號的時候發(fā)現宣傳頁面又改成了最晚4月10日前發(fā)貨。隨便更改發(fā)貨期,商家的行為沒人管一管嗎?”
除此之外,還有的商家設置霸王條款,比如預售商品不予退換、預付款不退、對預售商品發(fā)貨時間進行投訴以后將禁止下單……
商家叫苦:
不敢隨便做貨
在消費者吐槽難以忍受超長預售這種“精神折磨”的同時,網線另一端的商家也叫苦不迭。
據中新經緯報道,有商家表示,自己承受的庫存壓力較大,才不得不采用預售的方式。
開女裝店的李先生表示,商家往往比消費者還著急發(fā)貨,主要是女裝尤其冬裝的貨品成本、倉儲及維護成本較高,一旦壓貨則涉及資金較大。“由于工廠有起訂數量限制,我們不敢隨便做貨,只有在粉絲群預熱后訂單數據有了起色,才會上架、開始制作?!?/p>
“一般的電商賣家分為進貨和做貨兩種,進貨的店鋪則貨期跟著上游批發(fā)商走,自己無法左右,有時很難按照預計時間出貨;而自己做貨的商家,從面料選擇到生產、出貨的環(huán)節(jié)眾多,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出問題就可能增加好幾天貨期?!?/p>
△電商平臺上,某店鋪直播多款商品均為預售
超長預售
是否“存在即合理”?
江蘇省消保委認為,超長預售表面上商家履行了告知,并無不妥。但實際上商家利用經營優(yōu)勢地位,將產品備貨的庫存成本、時間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,屬于實質的不公平經營行為;另外在合同形式上,商家又利用強制預售,限定發(fā)貨時間方式,減輕了自身責任,屬于不平等格式條款,侵犯了消費者公平交易權。
那么,如果消費者遇到了預售商家違規(guī)該怎么辦?
北京市高朋(南京)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凱律師說,如果有明確的發(fā)貨時間提示,一般來講不認為商家有違約或違法行為。但是如果消費者付款后,突然有提示,比如一個月后發(fā)貨,就相當于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,還有轉嫁經營風險行為的可能性。往往消費者還會遇到商家單方面更改發(fā)貨時間,就屬于嚴重的違約行為了,商家要承擔違約責任的。
陳凱說,如果商家違約,消費者可以向平臺進行反映,也可以向消協或者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反映。
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建議,有關部門應當強化對電商平臺的監(jiān)督?!按送?,電商平臺也應該建立預警機制,及時發(fā)現超長預售的不良行為,利用信用等級管理、黑名單等手段來敦促商家盡快整改,繼而助力電商行業(yè)更加高質量發(fā)展。”
來源:中國新聞網(cns2012)綜合自江蘇公共·新聞頻道《新聞360》、現代快報、北京青年報、中新經緯、工人日報等
責任編輯:Rex_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