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 題:打開工礦遺存這部教科書
新華社記者王立彬
從老礦山到舊工廠,工礦遺存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。作為我們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變遷的見證,如今越來越多工礦遺存枯木逢春,像一部部教科書,以扣人心弦的節(jié)奏、韻律,講述著中國工業(yè)化的昨天、今天、明天。
這是一部歷史教科書,記載著古老的工礦業(yè)在近代中國的舉步維艱,在新中國成立后狂飆突進的崢嶸歲月。曾經濃煙滾滾的煙囪變成文化景觀,曾經喧鬧的生產車間變成市民休閑的憩園。黃發(fā)垂髫、鳥語花香,就是記載世界第一工業(yè)大國和礦業(yè)大國時代新篇的大活頁。
這是一部經濟學教科書,記載著我們發(fā)展理念和生產方式的前所未有之變。北京通州的東方化工廠所在地,從百姓“塵肺”變北京“綠肺”;上海楊浦濱江,昔日造紙廠、修船廠、火電廠林立的“工業(yè)銹帶”變成市民喜愛的“生活秀帶”。修復整理的土地,用于體育、文化、科教、養(yǎng)老等公共設施,讓城市多了一些留白增綠、見縫插“樹”,讓人民群眾有多透透氣的生活空間。
這是一部人人看得到、讀得懂的教科書。冬奧賽場上,首鋼滑雪大跳臺背景的一排工業(yè)冷卻塔,同騰空而飛的運動員一起名揚四海;浙江省縉云縣廢棄采石場改造的劇場,成為國外建筑論壇聚焦的主題。工礦搬走了,精神留了下來,并在新時空生根發(fā)芽、開花結果。不斷重生著的中國工業(yè)遺存,正在成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生動形象的讀本。
關鍵詞: 工礦遺存
責任編輯:Rex_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