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國內(nèi) >

新華全媒+丨植樹護林40余載,七旬老人王華文書寫“綠意人生”

新華社貴陽3月11日電 題:植樹護林40余載,七旬老人王華文書寫“綠意人生”

新華社記者駱飛、李凡

貴州省畢節(jié)市大方縣羊場鎮(zhèn)穿巖社區(qū)的王華文今年71歲了,從20世紀80年代初搬遷至當?shù)厣搅掷?,一待就?0多年。大半輩子與青山為伴,他與自己親手栽下的樹木一起成長。

曾經(jīng)意氣風(fēng)發(fā)的小伙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,滿頭白發(fā),但那些蒼翠挺拔的樹木卻迎來最好的生長年華。走進密林環(huán)繞的穿巖社區(qū),記者只能從王華文的記憶中拼湊出過去山洪肆虐、房屋被毀的景象。

那時候,王華文在山腳代課教書,家也安在山腳?!耙坏接昙荆灰勾笥昃鸵濉芏嘤衩椎?,還有住房和圈舍?!碑斈甏迕癖R德富家被沖得連一雙筷子都找不到;自己岳母家房子被沖垮……洪災(zāi)記憶深深印在王華文的腦海。“有時候一年要被山洪沖好幾次。”他補充道。

王華文所在的山林位于貴州烏蒙山深處的畢節(jié)市大方縣,這里曾是國家級貧困縣。20世紀七八十年代,當?shù)厝说孛芡怀?,偷采盜伐樹木嚴重,自然生態(tài)不斷惡化。

在王華文的記憶里,很多山頭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雜木和荒草,雨后山脊更時常被沖刷出一道道深溝,砂石裸露。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生態(tài),王華文深感不安。

隨著包產(chǎn)到戶,山下的良田好土承包給個人,山上的土地則漸漸撂荒。當人們紛紛下山種地時,王華文則把家從山腳搬到山上。

初春,王華文背著樹苗上山種樹。 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

談及為何搬上山,王華文的答案簡單又直接:“山上很多撂荒的土地正好種樹?!比欢?,那時在很多村民眼里,王華文是多管閑事,因為他經(jīng)常阻止別人亂砍濫伐。

但執(zhí)拗的王華文顧不上這么多,一心就想守好山、多種樹。1990年,王華文從當時的穿巖村承包了村里坡頭組的一片荒山,承包期30年?!俺邪X不多,但意義不一樣,自己能名正言順地管理這片山林?!蓖跞A文底氣很足地說。

最初幾年,身為代課教師的王華文挨家挨戶發(fā)動學(xué)生、家長一起參與種樹。除了上課,王華文一有時間就待在山林里。

由于不懂技術(shù),辛苦栽下的樹苗存活率不高。為此,王華文還經(jīng)常跑縣林業(yè)部門請教專家?!跋衿針溥@類樹木要浸泡種殼,溫水催芽,這樣撒種才有效果?!痹趯<抑笇?dǎo)下,王華文慢慢摸索出種樹的經(jīng)驗。

王華文一手扶著樹苗,一邊覆土。 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

1994年,不再擔任民辦代課教師的王華文全身心投入山林管護?!澳菚r候一年最多要栽種2000多棵樹?!蓖跞A文說,當時還要花錢請人幫忙栽樹。

寒來暑往,昔日承包的荒山逐漸被一片片樹林覆蓋。然而,把時間留給大山的王華文,卻很難照顧家庭。那時,王華文家里6個小孩全靠愛人姚正先照顧,因種地收入少,他家甚至經(jīng)常揭不開鍋。

姚正先開始也有抱怨?!霸倏嘣匐y都過來了,守護好這片青山也很有意義?!彼髞磉@樣認為。

后經(jīng)當?shù)亓謽I(yè)部門勘測,王華文當年實際承包的荒山有655畝?!爸斑@片荒山只有些雜木、野草,現(xiàn)在655畝的山林都栽種著樹木?!蓖跞A文高興地說。

王華文當年種下的小樹苗,如今長成了參天大樹。 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

荒山變茂林,王華文所在的穿巖社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得到明顯改善。而后,王華文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補種因刮風(fēng)、雪凝而倒下的樹木,以及防范山火。

記者一路穿越密林才從穿巖社區(qū)坡頭組山腳爬到王華文家,春風(fēng)拂過,陣陣林海聲響。跟隨王華文巡山護林的腳步,穿越山林也猶如翻閱他的“綠意人生”。

如今王華文一家依舊算不上富裕,但這個執(zhí)拗的彝族男人,卻留給家人和大山最豐厚的“生態(tài)財產(chǎn)”?!爸灰€有一口氣在,我就會守好這片山林?!闭劶敖窈螅跞A文堅定地說。

關(guān)鍵詞:

責(zé)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